首家“中资转外资”的人身险公司,已走出了业绩低谷。
日前,华泰人寿发布二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披露公司上半年实现保险业务收入63.72亿元,同比增长9.51%;实现扭亏并斩获净利润1.18亿元。
这是一次历时四年的反转。
2020年之后,华泰人寿陷入接近4年的业绩低谷,营收、利润均出现较大波动;
如今两项指标的增长,宣告着华泰人寿业绩调整开始企稳了。
与业绩翻转几乎同时到来的,是华泰人寿管理层换新的完成。
7月以来,金融监管总局核准由华泰人寿副总经理、总精算师、首席风险官牛增亮升任公司总经理,填补长达三年的职位空缺;
作为兄弟机构的安达人寿同日宣布由华泰人寿副总经理郑少玮出任安达人寿区域总裁,负责促进两家机构的战略协同。
安达、华泰的人事履新背后,正是市值逾千亿美元的全球险资龙头安达保险集团(下称“安达”)在华布局的脚注。
近年来,安达加码大陆保险市场,所持华泰保险集团(下称“华泰”)股权已达87%、华泰人寿股权已超99%。
随着此次牛增亮的擢升,华泰人寿12个高管职位已有三分之一完成更迭,安达入主后的人事调整暂告一段落。业绩企稳、人事落定,经历了漫长低谷的华泰人寿或在走向正轨。
多项指标企稳2020-2024年是华泰人寿的一段艰难的调整期。
摆脱2005-2013年“七平八盈”的初始阶段后,华泰人寿长期处于盈利状态,利润数字有波动,但整体呈现增长趋势。
2019年,华泰人寿创下5亿元的利润新高,在70余家非上市人身险公司中位列第19名,处于同业上游。
但高光没能持续太久,2020年之后,该公司营收、净利增速双双下滑。
2023年,华泰人寿营收增速从四年前的20%以上收窄至0.28%,亏损额度较上年扩大4倍至8.93亿元,创下成立以来最大年度亏损;
甚至在2024年的前三季度仍未扭亏,累计亏损7.54亿元。
直至“924行情”行情爆发后,权益市场持续回温,“股债双牛”格局显现;
华泰人寿当年第四季度净资产收益率环比拉升近20个百分点,带动全年盈利0.92亿元,在非上市人身险公司中位列第35名。
近四年处于业绩下行期的人身险公司中并不罕见。2020年疫情后,人身险公司在代理人规模高位下落带来的渠道收缩,固守利率下行、权益市场疲软带来的“资产荒”都对人身险行业带来冲击。
艰难的业绩筑底期,所有公司都在寻求变化,从阶段性成绩看,华泰人寿开始展现出了企稳迹象:
2025年上半年,保险业务收入同比增长近10%,累计投资收益率同比增长0.76个百分点,实现了负债、投资两端的同步增长。
其中的寿险增速,较人身险整体原保险保费增速高出4.13个百分点;
一季度投资收益率在70余家人身险公司中位列第23名。
营收与利润之外,曾广受诟病的退保率也在回归正常水平。
2020年之后,华泰人寿退保支出持续上升,成为公司亏损的主要根源之一;2024年底综合退保率已达3.21%,较同业中位数高出1.45个百分点。
退保率既是人身险的质量“照妖镜”,亦关乎利润损耗与现金流。
例如集中退保导致的现金流出激增,可能引发短期兑付危机;退保金计入支出不仅摊薄利润,更可能导致佣金、管理费等前期成本无法收回,拉低新业务价值与内含价值。
2024年,华泰人寿的退保支出就高达7亿元,虽然核心、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远高于监管标准,但年度累计净现金流出已为-6.33亿元。
但到了2025年二季度末,华泰人寿综合退保率则同比下降0.54个百分点至1.25%;
作为上半年退保金额最高的产品,“华泰人寿财富金账户年金保险 (万能型)”的退保率下降了3.48个百分点。
安达系腾挪7月初的牛增亮总经理资格落定,华泰控股股东安达终于借由管理层洗牌完成了对华泰人寿的全面把握。
在华泰人寿基本面承压的2020-2024年,安达用行动持续加码对华泰人寿的增持。
此时华泰人寿零散的各方股东中,民营企业需要出售股权回笼资金,国资股东则在“退金”要求下聚焦主责主业,频频为手中股权寻找买方;
各方卖出的同时,安达持续“抄底”并取得华泰人寿控股权后,一方面持续加码收购节奏,甚至表露出全资控股意图;另一方面开始渗透管理层,主导华泰人寿新一轮改革。
2020年10月,曾“二进二出”华泰人寿的安达人寿首席营运官李存强,再次接任华泰人寿董事长职务;
2024年离职后,又将“方向盘”交由安达中国事务高级副总裁张蓓。
接任总经理的牛增亮同样来自“安达系”,曾负责协同安达与华泰人寿的精算事务;
2024年正式加盟华泰人寿后短短一年里,牛增亮完成了“临时总精算师—总精算师—副总经理”的职场三连跳。
以李、张二人为代表的“安达系”团队,还从同为外资的友邦招揽了不少精兵强将。
友邦人寿江苏原总经理郑少玮曾在2024年出任华泰人寿临时负责人,如今已是安达人寿区域总裁,负责安达与华泰人寿的协调,直接向安达人寿总裁汇报;
友邦人寿四川原总经理姚乃伟、友邦人寿北京原副总经理王文旭,先后入职华泰人寿。
频频吸纳友邦高管的华泰人寿,并未掩饰效仿友邦做高客的阳谋。
2024年,华泰人寿开启“新五年”发展阶段,围绕客户核心,定下了“菁英营销员3.0、康养3.0、数字化3.0”战略支柱;
三个支柱,分别对应着渠道、产品和服务体系,目标是为客户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健康及财富管理方案。
如今华泰人寿已重新推动个险队伍升级,围绕招募、培育、发展,提出新的晋升激励体系,旨在打造陪伴客户“全人生旅程”的财富规划型代理人。
渠道渐变在互联网普及、市场需求细化的当下,发展绩优人力攻克高净值人群,是头部人身险公司的共同抉择。
但2020-2024年代理人规模已缩水三成以上的华泰人寿,将筹码全部放在个险“篮子”里显然独木难支;
毕竟连以代理人能力见长的友邦,也通过收购中邮人寿24.99%股权用于加码银保渠道。
事实上,华泰人寿正在重拾曾在2010年前后的改革中被舍弃的银保渠道。
一名接近华泰人寿的从业者对信风陈沙(化名)表示,“新华泰”与“旧华泰”相比,更大的差别或许不在产品,而在渠道。
“产品有很多共通,以前也做康养、教育这些增值服务。”陈沙表示,“但以前没有银保部门、主做个险,银保只卖财险、寿险交叉销售的团险。”
2024年,华泰人寿银保渠道收入虽仅为个险渠道的一半,但同比增速高达98.65%,较个险增速高出超90个百分点;
保费收入最高的前两名产品,销售渠道均为银行代理。
陈沙对信风透露,华泰人寿与招商银行等零售大行的合作,为银保贡献了不小增量。
“业绩非常好的几个产品,其实是为招行定制的。”陈沙表示,“这样的产品在银保合作里并不多见。”
信风了解到,定制化产品对保险资金投向的底层资产要求较高;
通常合作之初,险企会告知银行未来产品的底层资产与预期收益,双方达成合作意向后,再由保险公司设计出合适的产品形式,特供给指定银行。
在信贷需求疲软的当下,银行对定制化的优质产品也有着天然的需求。
分管银保渠道的华泰人寿副总经理李平坤近期表示,华泰人寿对银保渠道的定位是“有价值、有规模、长期稳健发展的业务贡献渠道。”
李平坤称,希望与银行建立深度合作,打造共赢生态,借助外方股东及华泰集团的资源,通过专业化队伍建设、产品敏捷定制等多种途径,助力银行销售保险能力提升。
目前,华泰人寿的银保渠道正呈现转型后的发展态势。
不过未来个险代理人规模能否回升、耽搁多年的银保合作又能否扛起大旗,都有待时间的验证。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宇轩配资,创利配资,十大配资公司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